中国摄影报 2006.04.07

芜生“舞剑”联合国

汪芜生是一位近年在国际影坛颇为活跃且有着广泛影响的中国摄影家。汪芜生这个名字,很多人熟悉,很多人不熟悉。熟悉不熟悉,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中国摄影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汪芜生原是安徽新闻图片社摄影记者,以黄山摄影著称。1981年,为了心中的理想,毅然放弃了工作,远离家人,旅居日本深造并继续他的摄影事业。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成为第一个在欧洲三大美术馆之一的维也纳国立艺术史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的摄影艺术家,第一个在日本东京摄影美术馆办展的中国摄影家,也是第一个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对外展览大厅办展的中国摄影家…… 2001年,他与美国的希拉·麦兹奈、德国的维姆·文德斯、日本的荒木惟经等摄影家一起被东京摄影美术馆、TBS电视台、《朝日新闻》评为20世纪世界十大艺术摄影家,参加了在东京和上海举办的“鉴真和尚——十位国际大师的艺术摄影展”。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出席了2005年12月19日在联合国总部对外展览大厅举行的汪芜生摄影展开幕式,并发表讲话:“联合国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展览,但很少看到哪个展览吸引这么多人”。汪芜生的英文版摄影作品集最近也由美国著名的阿贝维尔出版社出版,向全世界发行;美国媒体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都给予了充分报道。出席讲演会、接受艺术评论家访谈、与艺术商接洽,汪芜生的艺术事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

表面上看来,汪芜生在商业上非常成功,像是“以商养艺”的典范,因为汪芜生的展览规模都很大,都有着数十万美金的投入。其实,汪芜生天生就不是个对“商”有兴趣的人,他只对艺术有兴趣。“我从来不进入商业摄影这个圈子,从商与从艺毕竟是两种心态”,汪芜生如是说。

那么,是什么支持着汪芜生20多年在海外的艺术活动?正是“纯艺术”。汪芜生告诉记者,日本一些企业对真正的艺术家是感兴趣的。2002年,笔者曾参观过汪芜生在日本东京银座的工作室。银座寸土寸金,那里却有将近3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供汪芜生用于照片制作和展示及日常办公。他的照片大多以数平方米的巨幅形式出现,又大都是由他自己亲手制作,较大的工作室成为必需。这个工作室是由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无偿提供的。“在日本,企业对艺术家的资助一是看你的知名度,二是看你从事的艺术活动是不是能与提高企业的社会和文化形象融合。据了解,由于这座大楼将要拆迁,“第一生命”目前已无法继续提供给汪芜生工作室;所幸的是,汪芜生的新的工作室已有着落,也是一位热爱艺术的朋友提供的,是位于东京涩谷的一块被绿树、花园所包围着的单幢小楼,但这处场所无法安置他放大巨幅照片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汪芜生将注意力转向了国内,准备适当时候在上海或北京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企业家知道你一心在搞艺术,而不在赚钱,这样人家才会支持你”,这就是汪芜生的观点。他在联合国的展览得到了丰田汽车、佳能公司和家乡的黄山股份有限公司的慷慨资助。

“以艺养艺”是否可能?汪芜生说,“在摄影界从事纯艺术来养活自己是很难的,在中国、日本都是这样;如果真正靠作品,那只能是美国和欧洲。在亚洲非得从事商业摄影才行,但这样一定会与艺术在时间及精力上产生冲突”。他说,“美国的画廊很多,作品市场比亚洲好得多,我的一幅作品放到1.5平方米大小,限量10张,在画廊的售价是每张1.25万—8万美元。我最近出版的画册有三种版本,普通版本每本55美元,附送1张20英寸照片的版本则售价3800美元,而附送8张20英寸照片的版本售价达2.5万美元。这些照片是由美国一位最好的暗房专家严格按照我提供的样片放大的,每张有我的签名。可想而知,如果是我亲手放大的,如果随着中国在美国和世界的知名度的提高,售价肯定更高。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想象的。”汪芜生介绍说,1990年在美国只看到一些画廊经营照片,2002年则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国画廊都经营照片,这说明市场在发展扩大。

汪芜生的展览作品都是自己亲手放大,这样的艺术家的确是不多了。汪芜生倔犟地认为,摄影的本质就是真实的一瞬间,他坚持用胶卷拍摄,坚持手工制作,坚持他认为真正严肃的摄影。“让未来研究历史史实的人手头只有一堆可以任意篡改的‘数据',是很可怕的事儿”。对艺术家来说,胶卷摄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工作室,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投入。

此时此刻笔者想起一句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虽然说汪芜生办展联合国是为了平均每天5000人的世界游客,谁又能说他不是意在美国和世界的艺术市场呢?

本报记者 付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