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毅平(摄影评论家) 1994.12,「中国摄影」摄影家介绍

胸 中 涌 起 波 澜

欣赏汪芜生黄山摄影作品

“天工向人挑战,人工比天工巧算,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澜。”这是当代文豪郭沫若于1962年9月在观赏吴印咸等多位摄影前辈的黄山影展后的题词。我想今天用它来赞赏旅日中国摄影艺术家汪芜生的黄山摄影作品,也是恰如其分的。当然,黄山是一个集奇、险、雄、秀、幽、旷之美为一体的宽无垠、深莫测的自然美的大海洋。以拍摄黄山著名的影家 —— 诸如吴印咸、郎静山、张印泉、黄翔、陈复礼、简庆福、钱万里、罗苏民、陈勃、卢施福、袁廉民等乃至国内外其他一些摄影家进入黄山境界,由于各人的文化意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审美兴趣等的不同,因而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也就会各各相异;而汪芜生,自然也有他自己心中的黄山。他自1974年初登黄山起,到1979年东渡日本后至今,20多年来,曾陆续反复登临黄山,寻找并表现震撼他心灵的黄山之美。

十多年前,我看到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汪芜生的第一本黄山摄影作品集;后于1982年的日本《朝日画报》上,又看到了他的一组满版大幅的黄山作品;1988年和1990年,又先后看到了日本讲谈社为他出版的大型画册《黄山幻幽》和《黄山神韵》;近期又看到了日本讲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他联合出版的《黄山写意 —— 汪芜生山水摄影艺术》作品集,同时又观赏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汪芜生山水摄影艺术展 —— 黄山神韵》。观赏了他的许多黄山摄影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见本刊本年第11期),不只领略了“仿佛身在云海”的黄山的美景,还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博大的魂魄,更是闻到了一股浓郁的华夏民族气息和东方艺术韵味。

我们说汪芜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绝不是狭隘地单指那种云雾缭绕、虚无飘渺的画面景象,更不是指肤浅地单从形式上模仿中国山水画的风景照片,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审美观这个角度,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上,也就是从作品的形式美、意象美和意蕴美的完整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体味汪芜生作品的中国民族持色和东方艺术神韵的。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文化的基础是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尤其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为了开发自然资源,对大自然进行着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使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尤其在风景画或风景摄影创作上,他们往往以人与物、心与境对立的观点出发,强调对自然景象的客观再现,提倡写实风格,讲求形似,因而一般地讲,在他们的作品中少见作者的情思、意境,艺术美也往往是自然美的客观模仿。

我们中华民族,一向祟尚自然,把大自然看作是宇宙之造化,人类的母亲,美的源泉和文化艺术之师;一向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要协调发展。这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科学规律。它既创造了独特的山水文化,也是使人类不断获得物质财富的保证。因此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及山水审美观,自来是“天人合一”、“物我相亲”。同时,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中,又一向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神在,不仅人之有神,自然山水也有其神,这就是它内在的一种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或者是某种性情和性格,某种品德和情操等人化的象征。人们通过仰视宇宙,俯察江流,经过“悦形”、“逸情”、“畅神”等几个审美层次,进入理想的审美境界。这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尤其在中国山水画和山水摄影创作上,则强调“情景交融”、“物我同化”,讲究“意境”,追求“形神兼备”而重神似,提倡写意风格,使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看来,汪芜生确是受着我国的这种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和审美观影响的,受着我国民族的艺术传统的薰陶。他的一系列黄山摄影作品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学观念。既注意形,更讲究神;不仅重视形象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的创造。作品中贯穿着客观与主观、物与我、形与神、景与情辩证的统一。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什用,使作品中的形象以自然为基础 而又超越自然,成为高于自然和美于自然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说,汪芜生的作品是写意的,是借景抒情的。他拍摄的虽然是黄山的实境。但他要表现的却是自己的心境,创造的则是一种特定的意境.正是这种民族的艺术精神,使他的黄山作品有别于一般的写实风格的风光作品,也不同于那些旅游介绍的实用作品,更不同于“到此一游”之类的留念照片。可见,他的黄山作品既是外界自然景象的升华,也是作者自我心象的外化.正如他自己所说:“与其谈黄山是自然的山,毋宁说是我心中的山”。这就是说他的作品里有个“我”在,有着他深沉的思想情感。

由于汪芜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再加他特定的生活经历,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体现着自觉的民族主体意识,同时也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纵观他的黄山摄影作品,最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具有激荡的运动感和强大的气势。他表现的云,很少是凝聚、静寂或稳定的,而多是在不停地游移和流动着,有的似汹涌的狂涛,有的似翻滚的巨浪,有的似直泻的飞瀑,有的又似奔腾的急流。他表现的山,有的拔地冲天,直插于霄汉之间,有的或隐或显,在云海中上下沉浮。他表现的松,或刚劲挺拔,傲立于横空之间,或虬曲盘结,扎根于坚石之隙。他表现的场面,也多苍苍茫茫,气势壮阔。在用光上,他并不十分注重用光线来表现景物的细质和层次,而多用于表现浓烈的现场气氛,有的透过松林斜射出万道光芒,使沉寂的场景变得活跃生动,有的用大逆光增强明暗的对比,甚至使山峦成为全黑的剪影,稳稳地坐落于滚动的白云之间,以静衬动。同时,他绝大部分都用黑白片拍摄,强化了画面的力度。即使用极少数的彩色片,色彩也是单纯而浓烈。因而他的作品的整体基调十分凝重、深沉。而在构图上,不论是确定景物空间位置的布局,还是旨意使作品意蕴含蓄的迂回曲折;也不论是为使画面变化多样的突破纵横,还是在整体调度下的画面分割;······看来都是为了传情取势,增强画面的气势、力度和运动感的强度,表现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亦即中国画论理所说的“气韵生动”。总之,汪芜生镜头中的黄山,奇崛多于神秀,壮美多于幻美。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充满着粗犷雄阔的阳刚之美,这是刚乾动的宇宙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我想,这也许就是汪芜生心中的黄山,就是他孜孜以求要在黄山景观探寻的自我,也是他对外来艺术民族化的美学追求。他说:“如何在摄影艺术中体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如何用摄影艺术手段来表现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 我为此探索了20多年”。

黄山素称“人间仙境”,有多种多样的美的形象,任凭各个摄影家去自由摄取,自由创造。汪芜生刻意表现雄浑、粗犷、博大、乾动的崇高之美,这固然是由他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所驱使的,但我想,这和他的生活境遇及本人性格也不无关系。尽管他的宇宙观和自然山水审美观受着道、禅思想的一定的影响,但他毕竟生活在当代的现实社会里,必然也同时会以现代的新的观念来观照自然和指导创作,使作品融合中西,体现现代的文化和审美意识,并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所以他是“入世”的,奋进的;而不是“出世”的,逃遁的。汪芜生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都是曲折艰难的,充满了荆棘的。但他是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富有理想和志向的人。20多年来,他魂系黄山,心恋云海,可以说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把“外师造化”化为一种实践力量,把“中得心源”作为一种艺术精神,立志要把自己心中的黄山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借物写心,借景抒情,抒发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感怀,也展示他自己的艺术追求志向。为了反映祖国的壮丽山河,为了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也为了中国和世界摄影艺术的发展,他克服了种种难于名状的因难,在摄影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了20个年头,而且还在继续耕作。

有志者,事竞成。汪芜生的黄山作品受到了中外广大观众(读者)普遍的赞扬,也引起了中外一些有名的文化艺术机构的关注,尤其是得到了我国王朝闻、日本的东山魁夷、摄坛大家渡边义雄和美术评论家室伏哲郎等中外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作品除已出版了数本大型摄影画册外,还先后在中外一些国家多次举办了大型影展,被欧亚一些收藏家收藏。他已经踏上了成功之路。当然,艺海无涯,我们看到的是汪芜生在摄影艺术浩瀚的海洋里,迎着分浪继续扬帆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