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 1994.10.28,「中国摄影报」

汪芜生心中的黄山

黄山,集我国诸岳之美于一体。它奇崛、冲秀、峻雄、幻幽,好一个“人间仙境”。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画,多少摄影名家为它传神造美,旅居日本的汪芜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身处异国,向祖国,尤其是眷恋他家乡的黄山。

早在他出国之前的1974年,他初登黄山,就被这个浩渤的自然美的海洋所震撼,所陶醉,简直是一见倾心。之后,在他1979年出赴日本之前的几年里,每年都要攀登黄山两次,每次长则两个月,短则两星期。他像一个贪婪的猎手,不停地按动快门,将眼前的美景奇观一一收入镜头。而在他出国后的15年来,他对黄山更是魂牵梦萦,不时地回到祖国,全身心地投入恋人般的黄山的怀抱,用镜头和胶片,去描绘一幅幅壮丽的图画。

当然,对于登上黄山创作的摄影家来说,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汪芜生也有他自己心中的黄山。或者说,在他创作的黄山作品里,有他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能够找到他的“自我”,也体观着他的美学观念。

欣赏汪芜生的黄山之作,首先可以闻到一股浓郁的华夏民族艺术气息。它没有像西方摄影的纪实风格那样,一丝不苟地去再现客观景象的原貌,或者注重光与影的反差对比,去细致地表现景物的质感或立体感;而是充分利用云雾烟雨等自然气象所造成的现场气氛,去创造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因为作者的目的不是“以景貌景”式地去再现“这是什么松”、“那是什么峰”、“这是什么景”、“那是什么观”等等旅游指南之类的图象,而是旨在描绘黄山奇崛神秀和变幻莫测的内在神韵,旨在借景抒发自我的情坏,从中找到自我。正如他自己所说:“与其说我作品中的黄山是自然的山,毋宁说是我心中的山。”正因如此,他把这种区别于一般纪实风格的“风光摄影”,称炸为“山水摄影”或“心象摄影”。这样就可以超越自然景物的原貌,使欣赏者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感受到“景外之景”和“象外之象”。这显然是中国民族艺术中写意风格和意境观念在摄影作品中的鲜明体现。

欣赏汪芜生的作品,第二个与众不同的感受,就是他的作品壮美多于秀美,阳刚之美多于阴柔之美。由于黄山多云雾,经常出现虚无缥缈的神幻景象,因此人们拍摄黄山照片时,往往喜欢表现黄山的幻美,追求一种空灵的超尘脱俗的“仙境”。而在汪芜生的摄影画面里,表现山,大多是笔立摩天,巍峨壮严,隐现于云雾之间;表现云,大多似狂涛,似巨浪,似泻瀑,似急流,奔腾于群峰之间;表现松,大多是虬根盘结,苍劲挺拔,傲立于横空之间;而其场面,也多苍苍茫茫,辽阔高旷;画面基调,也多深觉、凝重。所有这些,交织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丽画卷。

汪芜生的黄山之作,绝大多数是黑白的,即使寥寥数幅彩色作品,其基调也近似于单色的蓝灰调。这可能是受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影响,和受中国绘画理论的启迪,认为彩色画面是叙述性、说明性的,而黑白画面是写意性、抒情性的。因为黑白摄影把彩色世界抽象为黑白世界,这样更含蓄,更富有意蕴。而作者创作的目的正在于写意,在于抒情,在于中国画论中所说的“运墨而五色俱,谓之诗意”、“意足不求颜色似”,在于抒情达意的需要。

综观汪芜生的黄山之作,立足于中国民族艺术的主宰精神,但被摄的毕竟是真实的空间境象,因此在画面结构上、取势上以及其它某些摄影技法上也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精华,这是一种旨在融合中西的民族主体意识的表观。

汪芜生的黄山摄影作品受到王朝闻、东山魁夷、渡边义雄等中外著名美学家、画家和摄影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过数本大型黄山摄影作品集,在日本还举办过数次大型影展,11月初,又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黄山作品展,首都的观众将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