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报刊文摘 1994年为止

「摄取“东方美”──坚持 20 载拍摄黄山奇观』

(1993年4月20日《朝日新闻》专题报导标题 )

这简直可以说是水墨画的世界。汪先生用照相机把自己生长的故乡,位于中国安徽境内被称为“名胜灵山”的黄山景观,真实而连续地拍下来,他的作品从艺术上证实了这些似有仙人居住的神奇境界并非虚幻,而是实际存在的。

── 1993年4月20日《读卖新闻》

 

汪芜生的摄影集《黄山神韵》(讲谈社· 7500 日元)告诉人们水墨画中的世界确是实际存在的。他就是被喻为“名胜灵山”的黄山上,架设相机、拍下了这些神秘景观。

── 1993年5月3日《每日新闻》一文《书籍约见──评介和介绍》

 

这是一部用摄影作品向中国山水画世界挑战的摄影集,以拥有七十二座主峰的安徽省的一大群山,黄山为舞台背景,鲜明地摄取了风、云、巨石、绝壁交织的大自然梦幻般的一瞬。

在耸立的岩石和山脊间零星点缀着枯松老树,再加上游荡其间的飘忽的云影,便使这部作品集与以前的山岳摄影截然不同。

在被剪缉的风景对面,有源于道教“神仙幻境”的精神世界。与其说是真实的记录大自然,大有为表观山水画世界而运用了大自然之感。

可以看出采用逆光将山表部拍成黑影,形成了近乎于水墨面的境界般的作品,岩表清晰,可见发挥了只有摄影才特有的效果;而又和彩色摄影有某些相似。然而作者最娴熟的还属山水画与气脉贯通的黑白之间形成鲜明对照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千变万北的云气雾霭,可谓美不胜收。

一一 1993 年 5 月 20 日《日本经济新闻》

 

置身水墨画般的浓淡色彩所浮现出的梦幻般的世界里,令人感到时而被其诱惑;时而凛然肃穆。这就是汪先生所拍摄的浩大的中国黄山。

“这一张张摄影作品中,隐含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在西方文明已走向尽头的今天,用新形式来汲取东方文明 ! 就能解决一些问题。“登上黄山倾听松涛鸟鸣,不禁感叹世界之大,宇宙之广,有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短短人生,忧愁何益 ? ”这就是坤乾盖涵的思维。

“摄影作品必然要反映作者的审美观价值观及思想观。正因如此。若无丰富的内心,纯粹的思想是不行的”,这些作品正是作者本人自身生活观的反射。

“我想表观那些永远给人以勇气的美” , 语调虽缓,但说话时目光炯然有神。“仅是物质文明并不连接幸福。我想通过这些表观自然界美丽风光的摄影作品告诉人们,精神文明是如何重要”。这是汪芜生的艺术哲学。

1993 年 5 月 20 日日本《教育新闻》头版头条专题文章

《永恒的美──介绍摄影家汪芜生》

 

通过摄影再现山水画之魂――摄影家汪芜生历经 20 年所拍摄的中国灵峰、黄山作品展出了。同西方写实绘画相比,它是典型的东方山水画、与幻想式的风格相近,富有神秘色彩的摄影展。

“山水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识,及对于绘画的价值观。汪先生以这一事实为前提,从摄影中寻求所谓“心灵的艺术”。他对山水的描绘。完全不同于西方那种只是忠实再现的风景摄影,他甚至把自己的灵魂也溶入作品之中。

挺拔在奇峰怪石上的古松,象是要把这些吞食进去似的云雾。这些自名为“山水摄影”的一批作品,其动人心弦之处,可以说超过了山水画。

── 1993 年 4 月 18 日《每日新闻》引刊

他认为,现代东方人的体内已经渗入了西方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

“西方渗透到所有方面,包括所受教育 ! 社会机制、文明观、甚至价值观,但不能因此看不到自己的特性。吸取外来文化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独特的自己的文化。”

虽然潜在地吸牧了西方的价值观,但他肯定地断言,自己的根是属于东方的。“最初我自己也不清楚如何去拍摄黄山,但去多了,由己心目中的东方便自然地表现出来了。自己对于黄出的思念和印象离不开那理想的仙人居住之地,是仙境。把内心世界的风光寄托于黄山,就变成自己的表现手法。虽然也学过西方的东西,一旦溶其于身,再表现出来自然也就是自己的了”。

这是一个把西方的写实手法和东方描绘心象的山水画世界合为是统一的世界。他的作品,也许迈出了新的东方艺术的第一步。

“寄托于黄山的东方人的心象风景《山水摄影》所描绘的神仙境界”

──讲谈社出版的《 VIEWS 》杂志, 1993 年 4 月号

 

“立于断崖 ! 体验宇宙”

―― 1993 年 4 月 11 日《东京新闻》整版专题报导标题

 

《攀上黄山似成仙人》──记一位迷上黄山的中国摄影家──汪芜生

── 1988 年 3 月 28 日《东京新闻》人物专访标题

 

作品如此绝妙,让人误以为那是一幅面,以致有人这样评论:汪先生的摄影作品就是“现代的中国山水画”。

如同葛饰北斋以“富士三十六景”来描绘富士山那样,汪先生孜孜不倦地拍下了黄山风光。

许多人赞誉他的作品说:“是摄影又是一幅面”。 1981 年,为学习摄影技术来到日本,他把打工挣得的钱全部倾注于摄影。三年后,他回国再拍黄山。投宿旅馆,每天凌晨4点起床等待日出,一直拍到日落。为了拍瞬息万变的黄山景象,他穿梭于大山之中,也曾由于过度劳累而病倒。不懈地努力终有回报,他获得柯达克罗姆反转片五十周年纪念最高奖。

据说,日本水墨画巨匠雪舟,曾从水墨画发源地中国留学获益良深。汪芜生现在东京艺大留学深造,准备今年秋天出版摄影集,举办展览会,他理想中的“二十世纪的山水画”成果将是怎样的呢 ?

《用照相片向山水墨画执战的“20万张”》

《迷上了黄山中国人的梦》

── 1988 年 5 月 13 日《星期五》周刊 ( 讲谈社出版 ) 专题报导

 

竹田:是您说的东山魁夷的世界吧,听说受其吸引才来日本······可不可以说,那也并非只是魁夷的画,是东方美、东方的精神吧。

汪:是啊。

现在我到处举行讲演会、经常考虑的一件事是环境问题,黄山的自然美也由于旅游业的开发而面临受到破坏的危机。近代文明,也就是西方文明,当然有许多很好的方面,尤其是物质方面的富裕,但现在也表现出许多问题。已走向尽头,环境问题若是这样下去,要不了多少年恐拍人类就要毁灭。居住在世界首富的日本,我终于明白:所谓只要物质富裕就会幸福的说法并不尽然。西方文明基本的仍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自古以来重视精神修养,当然,吃穿是基本需要,超过需要的物质享受应适可而止,要强调精神方面。“后现代文明”的时代必将到来,为迎接这个时代或者说需要一种新观念,即新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社会机制。

竹田:也就是说,象现在这样是不行的。

汪:不过,问题谁都请楚,但出路何在却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所以必须大家一起研究。但我认为出路在于古代的东方文明,在那些已被遗忘的古代的东方文明、东方哲学之中。因此有必要回顾过去或重温反思,认识到今天的问题所在,吸收西方文明好的方面,来创造出新的价值观。

针田:确实知此,就是把东西方的好的方面融合起

汪:是的。 所以我想有必要大家共同想出一种能解决问题的新的观念。

拿哲学来说,西方哲学是分割性,分析性和科学性的哲学。而东方列是综合统一的哲学。医学也是如此:西方医学分析至微粒子,手病医手。而东方则不是这样,手病要从全身去考虑,所以东方和西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二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但其二者都是必要的。

要说东西文化的典型差异,当然是汉字文化和字母文化差异。汉字文化圈的人们的思维方法是先有形象,不会发音也不要紧。

竹田:从文字的形状大体上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汪:西方人的 ABC 什么意思都没有。只有听到发音后才知其意,在欧洲这么狭小土地上有那么多国家。发音稍微不同,就形成一个国家。而在中国,不论发音如何差异,总有相同的汉字。所以这种汉字文化圈的向心力就大。

总之,我想说现在重新认识东方文明的必要性和时机已经到了。以后的时代属东方。必须看到这一点,眼光不要狭小。

竹田:通过拍摄黄山,使您得出了这样一对见解吧。

汪:我的摄影向世界展示了我的内心。我是搞艺术的,所以想通过艺术把我的想法告诉大家。请大家看,这就是东方人的思想和感情。西方人也看看,其实在:西方的反响也并不小。

──人物专访《以黄山为生命──记摄影家汪芜生》

1994 年 7 月号美术月刊《一枚之绘》

 

这里的风景真是象住着靠霞云为生的仙人一样,往往看作是梦幻中风光的山水画世界。就是由黑白相片的宁静深沉感,加上被拍物体本身的神气,以照片形式巧妙地表现了出来的汪芜生的内心世界。

绘画是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想像寄托于画笔,而摄影则不行。他不仅仅将风光的山水实拍下来,最终还是个人自我心境中风光在现。在等待拍摄机会时,我似乎感到正在大自然中审视自己本人、自己的人生。黄山的自然美,简直可以说是神仙创造的艺术,远非人力创作所能及、我想把这种美装进心中再表现为摄影,就是我一生要干的工作。

不能说只要有物质人就幸福。人们已经意识到:必须注重精神方面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西方文明或者说近代文明已走向尽头,今后在人与自然的调和中发展精神文化,可以说这就是,“后现代文明”的时代。

从汪芜生凝视远方的表情中看到了他的自信心。

── 1994 年 4 月号《图片画报》 ( 时事画报出版日本总理府刊物 )

《文化肖像人物》专白「汪芜生氏」

 

在日本居住了十四年,我终于明白了没有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哪个国度是完美无缺的,我为中国的许多事情感到惭愧。

比如经历过无数次分裂、统一的中国人,不那么依靠国家,也缺少国家意识。有的只是家庭意识、个性过于强。日本最好的方面是团结精神强、相反缺乏个性。在日本没必要强调爱国心,因为不说大家也都具有爱国心。而中国就有必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今后〉

我认为必须相互间看对方的好的方面。 21 世纪将是东方的时代。可以说产业主义使人们为了物质生活而变成了一种机械。现在是重新认识已经过去了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了。我想借助艺术作品来告拆人们 。

人物专访“黑白是五色之极”

── 1994 年 6 月 16 日《每日新闻》大阪版晚报

 

汪芜生带着对黄山――他持续 20 年一直拍摄着的中国名山的无限深情,在作品中又注入了新的尝试。一个是它与按照西方式的构思的风光摄影 ( 重视写实 ) 的观念所不同,而是用摄影这一新的手段去表现东方山水画的写意 ( 描写心境 ) 的观念。黄山景观中寄托着作者内心的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审美观意识,用照片描绘理想境界而产生出“山水摄影”这一新的艺术手法。还有,汪芜生试图从摄影的存在超越技术水平的框框而提高到确立摄影艺术领域高度上;另外他还尝试用山水摄影制作屏风、隔扇 ! 显示出今后用多维方式加以表现的热情。 12 年前汪芜生只身来日,克服了异国差异,语言以及经济方面的困扰,作为一名艺术家 ! 不懈努力着。

令人吃惊的是对于汪芜生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前途和他敏捷的思想抱以厚望的人非常之多。而其中大多是在汪芜生尚未成名时就支持他的人,应当不负,那些同山水摄影邂逅人的众望,决心向新课题扰战。我们对汪芜生作为摄影艺术家,作为“给人以感动的创造者”、寄予厚望。

 

── 1993 年 8 月号美术双月列《21世纪版画》

 

汪芜生山水摄影艺术特集《东方幻想》

第一次观赏汪氏的摄影作品对好多人都看成是绘画。我说这是摄影作品,竟有人竞吃惊地用放大镜仔细观看,不少人不敢相信这些想象世界中的风景就在跟前。

因此,往往拿中国山水画来作比较。

“中国把绘画和摄影称为姐妹艺术或兄弟艺术,大概是因为二者作为视觉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缘故吧。其实山水画和我的摄影作品相距甚远,如果说有相似之处,恐拍只能是对于山、自然、地球及宇宙的感情或审美意识相同罢了。

这些反映伟大中国美丽风光的摄影作品,令西方人惊叹不已。“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价值现有不同之处。西方人以客观的科学的眼光来冷静地看待自然,把它当作人类的对立物,而东方人则用神秘的敬慕的眼光着待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近二百年来,西方价值观支配着世界,但现在已进入了逐渐寻求新方向的时代。艺术摄影方面也如此,客观冷静地拍摄自然是摄影的主流。我所要搞的山水摄影。就是借助于自然,把自己的心象风景、内心世界变成作品。

心中的风景。汪氏伫立于黄山、手持相机,专心等待自己意象中的云雾形状,眼前瞬息万变的风景和自己心目中想拍的机会。合者甚少。

“我力求完美、因此拍起来很费时闰,和黄山打交道二十年,还远远没有拍完呢!”这是他的表白。

汪氏从中国移居到各种信息的交汇地东京,学习世界摄影技术。立志今后要把山水摄影介绍到世界各地。

“中国称日本为‘扶桑',意思是仙人居住的世外桃源,所以我想拍日本,还有美国、欧洲。

汪先生迷上黄山, 20 年来拍摄黄山从未停止。初登黄山、身心深受震撼,以至改变了人生观。陶醉于美丽风光,以致忘了拍照,只呆呆地坐着。那时,我肉体及灵魂都与眼前的松树、蓝天、白云溶为一体,深切感到宇宙之宏大、永恒。

此后,汪先生一直致力于黄山摄影,如同有神灵启示,他觉得那正是自己的毕生事业, 1974 年他开始拍摄黄山, 1982 年为日本的美术所吸引来到日本,此后靠打工攒下钱来又去拍黄山,一进山就是几个月。

“山是活的,时刻在变化。我总是一连几小时坐在那里,等待最美丽的瞬间”。

但是,开始拍了许多胶卷,回去洗出来一看,大都是一般的照片,不能表现黄山的魅力,汪觉得那是因为没反映出自己心目中的黄山。他凝视黄山,寻找感觉,又多次上山重拍。

都说我的摄影作品象山水画,我也称自己的照片为“山水摄影”但细看一下,山水画和我的摄影迥然不同。尽管如此,之所以给人以相似的印象,那恐怕是因为魂魄相同之缘故。因为中国人对于山、自然、宇宙的想法和审美意识是初同的。

汪先生常说,他很欣赏东方的思想及东方美的理念;他初次见到日本绘画大家横山大观的画作时,就感到了与自己有某些共同之处,很吃惊。觉得有一种相同的东方心灵。

宇宙问充满了“气”。人自不待言,气作为一种生命的能量也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山川中,即便一张画或摄影也存在着气。

汪芜生花费 20 多年拍摄黄山的山气、其成果都收近了。摄影集“黄山神韵”。那里面的黄山,云气弥漫,展示了一种神秘美。那是黄山的神气和汪的灵气溶合之后的结果。

黑白照片的洗印都由汪先生自己处理。云层的浓浓、山峦的虚实等等······因为是黑白的世界,其色彩只能会、难于言传,为了得到满意的色调他在冲洗上很下功夫,往往一干就是几小时。所以,得到一幅满意的照片他会异常高兴。今年 4 月当摄影集出版之时,同期在东京三越的日本桥总店举办了“黄心神韵”摄影展。这次前所未有的大型摄影展博得众人的一致好评。 摄影集「黄山神韵」也予定在海外发行。

“起初并不受人理睬 ( 笑 ) ,因为大家只盯着西方的美,但今后会认识到东方美。我早就想把黄山的美丽和感受告诉世界的人们,这一夙愿终于要实现了。

汪先生在谈到其理想时说:迄今确实只是在拍黄山,今后还想拍日本的海,去拍自己向往的日本的美。

──《黄山神韵──记汪芜生》

1993 年 7 月号月刊《气》

 

欣赏优秀风景摄影的乐趣,在于能够让人领略到最美丽的一瞬。不必说未去过的地方。即使身临其境、漫不经心的游人对这种最美丽的一瞬间也是体会不到的。

摄影不同于绘画,其可行性是靠物理原理传递实景,但却不容忽视摄影者的个性和创造力。他必须有意识地选择时机和气象等条件。这位中国摄影家汪芜生的“黄山幻幽”便是这一思想体现的摄影集。

1988 年 11 月 28 日《东京新闻》「读书」栏书评

都说“风景如画”,但对我们日本人来说,提到山水画般的风景,总觉得有点不观实,然而今天,见到中国摄影家汪芜生所拍的中国名山“黄山”全貌,今人不禁惊叹“如画的风景”确实存在。

以奇松、怪石、云海三个主题为中心组成的黄山黑白摄影集能使人们尽情欣赏到黄山那千变万化的“幻幽”佳景。

1988 年 11 月 23 日《圣教新闻》「读书」栏书评

广西桂林山水被日本人看作“山水画故乡”而享有盛名,而黄山胜景更胜一筹,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起点。

作者自 1974 年以来,与黄山为伴, 78 年开始在《人民日报》《中国画报》上发表作品, 81 年首次访日, 83 年作为短期留学生再次来日。 84 年经过充分准备又花了一年时间,全面拍摄了黄山。

开卷起始便气势不凡,引导部分的一件件力作令人惊叹,然后,一幅幅奇松、怪石、云海这号称“黄山三奇”的主题依次展开那神秘的全景。

画面实在绝秒,他传递着作者热爱祖国名山的全部身心。

── 1988 年 12 月号《朝日新闻》《评汪芜生摄影集──黄山幻幽》

 

在当时,我还从未亲眼看到过汪氏连续拍摄 20 年那些无逊于山水画名作的件件“山水摄影”。

初见此作时的感动,至今仍清晰地铭刻在心。摄影的杰存很多,但我从未见过象汪芜生作品这样地如此气韵生动。

是的,恐怕只能称之为“山水摄影”的“名山图”。自中国唐代的天才画家吴道子以来,人们寄予这个国家山水的绵绵情丝,在他一幅幅作品中都昭然若见。中国绘画最重视品格。出神品、妙品、能品以至逸品。恐怕这些品格也适用于摄影艺木。我想:汪先生的作品当“神品”。 中国的山水画,不单纯是风景画。而是一种独特的艺木,是中国人寄予于山峦的魂魄结晶的宗教画。摄影家汪芜生先生,在传统基础上不是用绢本纸本,而是在胶片上传承着此类山水图。他不用画笔,而是用照相机使山水获得新生。 ( 评论家 )

《黄山神钩》汪芜生山水摄影展 3 日至 8 日 新泻伊势丹 7 楼艺术大厅 1994 年 ( 平成 6) 年 8 月 9 日 新泻日报

──魂系黄山──继承中国的传统艺术

( 寄语汪芜生山水摄影展 森本哲郎 )

 

大阪新近开业一家具有浓郁的美术特色的宾馆,有些内容令人对今后日本宾馆饭店抱以希望。象海外在香港有攻瑰园、台北有李键堂那类五光十色,魁力夺人的饭店,但此类规模的具有如此气氛的饭店在日本恐帕还是首家。

该饭店大力推崇当代艺术,从整体上加以合理地吸收,恰到好处。其中,中国餐厅的“天空”最引人注目。这也是因为构成此处中心意境的汪芜生摄影作品巧夺天工。他原样把山水画的意境搬进了摄影作品。这标志着东方美学从自然环境中,发现的美也可通过现代媒介来表现。可以获得一种实验性的样本,如果一旦证实汪氏作品艺术的可行性无疑今后的东方式的空间构成将呈现巨大变化。想到此,我真想把整个宾馆都布置上他的作品,而不仅只是“天空”。这也是共识。似乎在这里我看到了明治以来被“文明”所蚕食了的文化,以及托负它的“空间”所期待的世界。

《商店建筑》 1994 . 8 . 艺术了望 饮食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