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亚娜·基希勒(慕尼黑观众) 1998.8.5.《南德国报》投稿一

心灵之光
中国摄影家艺术家汪芜生在维也纳征服了西方!

关于隐匿在哈拉宫里的这个藏宝殿,新闻媒介介绍得不多,维也纳市内海报之类的广告宣传也不够。是不是因为同期举办的亨利·摩尔的展览被认为是重要得多?但是,参观者们却持异议,这只须看一眼那本厚厚的观众留言簿就见分晓(译者注)。

人们一踏进二楼的展厅,便立刻会感到象被移入一个完全异样的世界,那是一个与大都市夏季的喧闹和嘈杂完全隔绝的世界。在幽暗中扑向参观者的是一座座奇形而峭拔的山峰,山峰下是滚滚翻腾的云海、以及山云缝隙中偶尔可见的那奇松虬枝诡谲的剪影。这儿只有山石、天空和云雾━━如同中国古老的水墨画。

但这不是水墨画,却是放成巨大尺寸的黑白银盐照片,它们如同被一种自内向外的光芒照亮,呈现出一种完全独特、奇异的立体而透明的图象。观众们象是中了一种特别的魔咒似的,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所有的感官都全部开放,等待着接受「气」的冲击。「气」在中国哲学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的基本能量。展厅里的「气」象是具有一股强大魔力似地紧紧地抓住了观众,令之欲拔不得,进入冥想入定状态。

这些黑白照片有意识地摈弃了所有色彩━━这里,唯有诸种造型元素本身对那永恒的运动和变化来说是重要的。照片中的山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黄山,自古以来在中国它以其最具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而著称,2千多年来它吸引了数不清的丹青好手们投入它的怀抱。它用千万级石阶引导人们向上攀登,直到尘世显得如此遥远,直到那不安的「我」潜入宁静冥思之中,这时,你自身也和山水一样,感受着一次变化。这种恍惚的状态把人从无常中解放出来,使你进入到一种神秘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将与宇宙永恒相融一体。

写在展厅中的留言簿里那无数热情洋溢的话语,有力地证明了上述过程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又一个形象」━「这艺术震撼着我们!」━「似一幅幅美丽的绘画」━「使人陶醉、强劲有力、印象深刻、令人惊叹、壮丽伟岸、震撼心灵、如幻如梦的美」━「深深的感动,上帝的书法」━「如此的光影、如此的静谧,如果周围没有其他人该多好(足音和话语声令人心烦)」━「心神贯注,中魔入迷」━「无垠中的瞬间,绘画般的摄影。永恒,它慢慢地、柔柔地、却一刻也不停地从我们繁杂而匆忙的日常中流淌过去」━「这些照片帮助我在梦想中驰骋」━「一次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之旅━━无以言喻的静谧、美和光辉使我愕然」━「梦将继续下去」━「迄今为止所看过的展览会中最卓越的展览」━「这些照片激发着向往、给人以宁静和希望」━「在这疯狂时代里的一剂真正的清凉剂」━「奇迹般的新发现!」━「这些照片帮助我理解了道家思想」━「简直是太神秘了!这里的一切都使人感到似乎是在探寻着生的意义」━「棒极了!」━「这样的展览使我诗兴大发」。

「山之『气』充满了这展厅的所有空间,它让我得以宁静和舒畅,给予我新的刺激,向我注入再次腾飞的活力。啊!只是━━如果展厅里有冷气就更好了」。

「我只是因为今天不想到学校去,就来这儿看影展:没想到这儿竟然是如此美妙,整个这里的一切都把我给深深地吸引住了。真正的摄影杰作挂满了展厅。作为一个人,我待在这里、走着、看着、绕着圈......永恒就在这里」。

「一踏进展览大厅,仿佛就象是走进一座圣殿,每幅照片都把我吸引住,使我无法挪步走向下一幅照片,因为每一幅作品都鼓翼着强烈的和谐感。最终我离开展厅时,我感到我似乎象打坐冥想了一个小时。如果现代文明和古老哲学能够更多地结合起来就好了,就象您的艺术所成功地实现了的一样。」━「您给了我一个充分欣赏、品味中国山水之美,以及它给人带来的宁静的机会,感谢您,我今天过得非常愉快!」。

即使是专业的摄影家们也心悦诚服地承认了他们的惊叹之情,有一位已经走遍天下、并也从事过黑白摄影的76岁高龄的摄影家感叹地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美妙绝伦的照片!」。

这个展览是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在哈拉宫殿所举办的历次展览中前所未有过的、最出色的展览,可惜它在这个周末的8月9日就要结束了,作品大概将被运回到汪芜生现在侨居的日本,日本以它高度发展的技术在支持着他。

鲁迪亚德·基普林在十九世纪断言:「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不会相遇」。好在此言如今已过时,正如为我们所接受了的这个充满远东神韵的展览会所证明了的一样。但是,我们原本是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来共同分享这个体验的。正是因为我们处在今天这个在技术上、物质上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下,即使是在我们西方人当中,对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欲念也是日渐迫切,对美追求的欲念也同样是日渐迫切。

在一楼展出的亨利·摩尔展览会里,引用了弗拜尔特·里德的一句话:「现代艺术已经从(美)这个概念上毕业了」。这句话毫无疑问是的中了━━但是,人们对美的憧憬依然是永远地存在着的!

(注):总共82天的展期中,观众达4万人;在留言簿上留言的计有64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球37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