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举办汪芜生摄影展的念头来自1997年在克莱姆斯美术馆主办的《The Gravity of Mountains》艺术展,当时我就被汪先生的作品深深打动,它给我留下了那麽强烈的印象,使我毫不犹豫地就决定为这位艺术家在维也纳举办他所应有规格的大型个展。
摄影家先生是侨居日本的中国人,他的风格和灵感来自于中国,94、95年曾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办过展览。他出生在芜湖市,属上海以西的多山省分安徽,其省分面积就比奥地利国家面积要大。他长在黄山脚下,此山脉连绵长达250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至2000米的山峰就有72座;摄影家身置其间,那颗敏感的心对云雾、峭岩和奇松的伟丽风光产生了强烈共鸣,恰如欧洲人对山峦的浪慢情结。
汪芜生的摄影作品通过其细腻的灵感和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其完美的构图和感人的戏剧性,不仅仅充分证明了他作为一位卓越的艺术家的才能和眼力,而且它还具有一种把某个风景区的神韵(《天国群山》展览当然只能仅仅再现它的一部分)以浓缩了的形式传达给观众的强劲力量。在这里,他所使用的摄影艺术所特有的形象语言能够最直接地把这些给表达出来。我认为就是这种直接性 , 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具有着特别巨大的影响力。在《天国群山》作品展中处处都反映出来的茅盾对立性,即在山和云、动和静、光和影之间的对话中所反映出来的对立统一,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宝贵的明证,证明了人的精神同自然在最广泛意义上的茅盾冲突和统一。
摄影曾是我们欧洲人的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 汪的作品是受到欧洲摄影艺术史的影响,然而它们又饱含东亚艺术史和山水韵律的成分,是以中国水墨画式样作为表现方式的。无疑,摄影家的初衷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题材极有关联,这些作品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但令人惊叹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及使之臻于完美的努力过程。山水之美给他的感触是强大的,令他去寻求一种完美的艺术表达,他不仅寻求山水美,更追求其自身的理想艺术美。正如这些作品所示,它们追求超越时空的唯美主义风格。同时也显示了对佛、道哲学的理解,静谧的佛教境界给了他灵感,表达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趋向。摄影家自小沈浸在黄山秀色之间,黄山那神话般的韵律具有不朽的魅力,云山雾海,恣意纵横,体现了亚洲人心目中的天堂理想境界。
无疑, 这种美超越时空,是不朽的,因为它追求 " 天人合一 " 。摄影家在这样的山水意境中寻求到他的艺术原型, 它并非是山水本身, 更多的是山水显示的精灵之气, 山水与天堂、与亚洲神话中那些神人仙子们之间的呼应。看, 那些浮云在无垠宇宙中的飞动!这种对山水神话式的阐释使得千百万中国人将黄山奉为仙界的天堂, 但它终究是山石、云雾、瀑布、松木的世界 , 是传统水墨画的佳境, 所有这些一并在汪芜生的作品里得到新颖的、有说服力的、重大的印证。
现在的黄山主要是游览胜地, 游客如云, 处处是人造石阶和缆车, 在这个层面上, 它已经变得十分肤浅, 所以摄影家的这些作品就更具备了永恒的魅力。它们有着对黄山灵魂的深刻理解, 潜藏着传统的道家哲学, 山成为人通往自我认识的途径……这些概念都可以在图录画册里找到。
汪芜生实现了对一种文化的深层理解, 这从他与文学批评家唐先生的对谈录中可见一斑。我相信, 这次展出对我们去了解另一个世界是有益的。
1998年我们展出的以中国山水为主题的摄影作品, 对于我们美术史博物馆来说, 是史无前例的。希望这次展览不仅仅让我们能够欣赏到一种看起来似乎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的独特的风光, 更希望它能够向人们传达些其他什麽。不可思议的是, 汪芜生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出来的那种风光, 竟然使人感到如此神秘而又亲切。
我也相信提及这一点很重要, 就是用摄影技术再现中国传统水墨画之美, 对于我们欧洲人来说, 也是首次看到, 大家可以一饱眼福, 观赏中国的艺术家用这样与众不同的手法展示他在当今世界里的艺术取向, 他的艺术感受、自我意识、他与东方哲学思想间的关联。
最後, 我希望我灵魂深处感受到的艺术家那理想天国的创作意境能在大家心中引起共鸣, 预祝《天国群山》展在东京都摄影美术馆展览的成功。